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重要的问题,在深圳这样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城市,确实存在一些律所或团队,对于新人律师、初级律师或者求职者来说,可能会成为“大坑”。
需要强调的是,“坑”是相对的,对于资深律师来说是机遇的平台,对于新人可能就是“坑”,以下内容更多是从新人、初级律师或求职者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一些需要警惕的律所特征和类型。
“大坑”律所的几大典型特征
你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识别一家律所是否是“坑”:
薪酬体系极度不合理,甚至“画大饼”
这是最核心、最直接的“坑”。
- 无底薪或极低底薪:打着“高提成”的旗号,但实际上没有底薪或底薪低于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这意味着,如果你当月没有创收,连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 提成比例虚高,但实际无法达到:宣传提成比例高达80%-90%,但前提是你必须能自己找到案源、自己处理完所有案件,并且律所会以各种名义(如管理费、办公费、水电费、甚至所谓的“指导费”)克扣你的提成,等你真正拿到手时,可能远低于预期。
- 薪酬结构不透明:薪酬计算方式极其复杂,各种扣名目繁多,并且从不主动、清晰地说明,当你询问时,负责人总是含糊其辞。
- 承诺无法兑现:招聘时承诺“一年买车,三年买房”、“独立执业后年收入百万”,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你能在短时间内成为顶尖律师的基础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空中楼阁。
用人模式模糊,规避法律风险
这类律所通常不与律师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或没有规范的社保公积金缴纳。
- 只签《律师聘用合同》或《合作协议》:不签《劳动合同》,只为律师缴纳社保的“劳务派遣”部分,而不缴纳公积金,这是典型的将律师视为“独立承包商”,规避了作为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也损害了律师的长远利益(如购房资格、生育津贴、失业金等)。
- 频繁更换律所名称:通过频繁变更律所名称来规避劳动仲裁或债务,这种律所经营模式极不稳定,风险极高。
管理混乱,缺乏专业培训
- “放养式”管理:把你招进来后,就无人问津,没有指导老师,没有业务培训,没有案源支持,一切都要靠自己“野蛮生长”,对于刚入行的新人来说,这无异于在黑暗中摸索,容易走弯路,甚至因操作不当被投诉。
- 团队氛围压抑,内卷严重:同事之间不是合作而是恶性竞争,抢案源、互相拆台,领导PUA(精神控制)现象严重,经常用“你不干有的是人干”来威胁员工。
- 业务方向不明确: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精,从婚姻家庭到刑事辩护,从合同纠纷到股权设计,看似业务广泛,实则没有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律师的专业成长。
过度压榨,工作与生活严重失衡
- “007”工作制:要求律师24小时待命,半夜接到电话处理事务是常态,周末和节假日几乎没有休息,全年无休。
- 与律师身份不符:律师不仅要办案,还要承担大量行政、后勤、甚至业务员的工作,比如给客户发广告、打扫卫生、端茶倒水等。
- 高负荷、低产出:分配的案子数量多、难度大、收费低,但提成微薄,纯粹是利用你的廉价劳动力。
哪些类型的律所更容易出现上述“坑”?
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以下几种类型的律所需要求职者格外警惕:
“夫妻店”、“父子兵”式的小型精品所
这类律所规模小,通常由一两个资深律师主导,优点是可能接触到核心业务,缺点是:
- 管理极不规范:薪酬、社保、休假全凭老板一句话,没有制度可言。
- 个人色彩浓厚:老板的个人风格决定了整个律所的氛围,PUA现象普遍。
- 发展空间有限:老板通常不会愿意培养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你的职业天花板很低。
主攻“万金油”业务的低端批量所
这类律所主要处理婚姻家事、民间借贷、劳动仲裁、交通事故等传统业务。
- 案源获取方式低端:通过地推、法院门口“拉客”、网络广告等低成本方式获取案源。
- 律师角色“工具化”:律师更像是一个“案件处理机器”,流水线作业,不需要太多思考,重复性劳动多,难以提升专业能力。
- 收费低、利润薄:只能通过压榨律师的劳动时间来维持运营。
“营销驱动”型律所
这类律所非常擅长包装和营销,在各大招聘网站和社交媒体上看起来光鲜亮丽。
- 过度包装:创始人头衔一大堆,办公室装修豪华,但内部可能早已是空壳。
- 以“招聘”为营销手段:他们可能并不真的需要那么多律师,而是通过持续招聘来制造“业务火爆”的假象,吸引潜在客户。
- 高压的KPI文化:对律师不仅有办案要求,还有拉客、转介绍等营销指标,让你身心俱疲。
“提成制”为主的传统红圈所/精品所(注意:这不是说红圈所不好,而是要认清其模式)
深圳的红圈所(如金杜、中伦、君合、方达、通商、竞天公诚、海问、达辉)和顶级精品所无疑是行业翘楚,但它们的“坑”在于:
- 压力巨大:工作强度高,对律师的专业能力、抗压能力要求极高。
- 淘汰率高:采用非升即走的模式,如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晋升标准,就可能被淘汰。
- 对于新人来说,成长快但也很“卷”:如果你是追求极致专业、能承受高压的精英,这里是天堂;如果你只是想找份安稳工作,这里就是“人间地狱”。
如何避坑?给求职者的实用建议
-
面试时多问“钱”和“人”:
- 问薪酬:直接问清楚底薪、提成比例、计算方式、扣费项目、发放时间,要求对方提供书面说明,如果对方支支吾吾,就要警惕。
- 问合同:明确询问签订的是《劳动合同》还是《合作协议》,社保公积金如何缴纳,这是你的基本权利。
- 问团队:团队有多少人?业务方向是什么?是否有指导老师?培训体系是怎样的?
-
利用天眼查、企查查等工具:
- 查看律所的工商信息、司法风险、经营异常记录,如果频繁变更法人、股东,或有大量劳动仲裁案件,一定要远离。
-
多方打听,利用人脉:
在深圳律师圈,信息是流通的,可以尝试在知乎、微博、或者通过校友、朋友打听目标律所的口碑,特别是已经离职的员工,他们的评价往往最真实。
-
面试时观察细节:
- 观察律师们的精神面貌和办公状态,如果大家都在唉声叹气、加班到深夜,或者办公室氛围紧张压抑,那这就是一个危险信号。
- 观察老板或合伙人的言谈举止,是否尊重人?是否专业?是否真诚?
在深圳找律所,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光鲜的办公室、华丽的头衔、诱人的口号所迷惑。一份清晰、合法的劳动合同,一个合理透明的薪酬结构,一个尊重人的工作氛围,远比一个虚无缥缈的“高提成”承诺重要得多。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避开“坑”,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关于“深圳有哪些律所是个大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本文来自作者[鸿珲]投稿,不代表睿经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rcaijing.com/ruicon/283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睿经号的签约作者“鸿珲”!
希望本篇文章《深圳有哪些律所是个大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睿经号]内容主要涵盖: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深圳有哪些律所是个大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深圳有哪些律所是个大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